周末到博物馆、科技馆走一走,看到许多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观看展品、装置,体验各种科技活动,我一方面替孩子们感到幸福,另一方面也会担忧:参观者真的理解这些展品和装置吗?
(资料图)
在展品或装置的标题和简短说明标牌前,可以看到认真阅读者以及耐心的解读者,但也经常看到瞄一眼标题就匆匆而过者。见此情景我有两种渴望:其一是渴望有人给我进行更详细的讲解,其二是有拉住人讨论一番的冲动。归来继续思考,发现有三个线索与我的渴望有关。
第一个线索来自对博物馆的了解,原来科学概念发展中有博物志的概念。博物馆体现的博物传统,是比以数理精确和实验验证为代表思维的数理科学还要早的一种科学认知的起源。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科学洞察,就起源于博览万物探其奥秘的追求。
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里,牵出第二个线索“高概念”。高概念是指超越了表面层次的具体事物和简单的概念,能够表达抽象概念、复杂关系和深层次思维,涉及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以达尔文物种起源论来说,它就是一个远高于一般博物的高概念,相对颠覆的是神造物的概念。在博物馆和科技馆中,参观者会接触到大量的高概念。
从线索二引出线索三,博物馆和科技馆里的参观或学习有必要区分不同学习类型。最近读到一本《学习场景的革命》(作者是[美]戴维·索恩伯格,2020年翻译出版),书中提出4种学习类型的场景隐喻,分别是以讲授为代表的营火场景、以同伴交流为代表的水源场景、以洞穴为代表的反思场景和以应用为代表的生活场景。
在营地场景下,人们主要的学习行为是听讲,博物馆把展品和装置直接呈现给观看者大概类似于此。在科技馆有更多互动装置,是改进的呈现方式,是营火模式的技术改进版。能否在博物馆和科技馆中,设计参观者、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在当下估计鲜见。
而更进一步,这些场馆里的参观者、学习者是否具有反思的空间,更不敢设想了。就在我怀有这个希求而不得实例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说在深圳南山区推出了一种叫做“南山书房”的阅读场馆,里面各种沉浸式阅读和学习的空间设计,可以说是正好体现了洞穴学习场景理念,不禁为之点赞!
索恩伯格最后用了一个全息信息板的概念来整合关于不同学习场景的综合认识,这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学习场景分类之后再提高的高概念。他所讲的反思学习也不是简单的静态反思,而是由技术增强应用之后的包括创造和生成的层次在内,进一步升级到生活应用连续的反思活动。
在具体设计上,项目式学习正好体现了这一思想。从传统的博物馆导游讲解升级到今天的研学项目,正是人们对场馆所蕴含的丰富元素和学习需求的追求体现。
暑假是无数家庭期待孩子有继续学习和成长机会的时候,那么,学校有没有相应的场景类型意识?有没有具体的学科或跨学科高概念引领?有没有把专业或非专业场馆场景化的能力和资源?希望越来越多的场景学习有概念引领和意义生成,当然,这对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的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领者有着高度的要求。
本文作者:
郭影强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中学高中部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年第14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郭影强.富场景与高概念视角 看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4):15.
欢迎订阅
纸质版订阅
电子版订阅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