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

每日热文:半年锂价暴跌70% 储能行业“悲欢并不相通”

发表时间:2023-04-26 22:10:37 来源:第一财经

4月26日,上海钢联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18万元/吨,与昨日持平止跌。


(资料图)

半年前,2021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一度高达59.5万元/吨,随后开始拐头向下。经历了今年数次“万元级”下探后,距离历史高点已经跌去将近70%。

碳酸锂价格“跌跌不休”,与上游扩产供应增加和下游需求疲软的“反差”有关。而在新能源汽车需求不及预期的情况下,更多的厂商把目光投向了锂电池的另一个应用市场:储能行业。

“碳酸锂价格的暴跌引发了我们储能行业的极大关注,因为它是整个储能链路里最前端的核心材料,也是材料成本占比最高的一部分。电芯约占磷酸铁锂储能系统成本的60%~70%,所以它的降价势必带动储能终端产品的降价,对客户来说是好事。” 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谭清武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不同于新能源汽车供需遵循的市场化逻辑,国内的储能市场下游主要集中在大储项目,即电源侧和电网侧配置的大型储能。2021年,“大储”项目占据了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76%,是当之无愧的装机主力。然而,该市场主要由政策驱动,缺乏成熟的商业化模型。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份出台了新能源项目配置10%~20%、时长1~4小时储能的强制要求。

正如谭清武所言,多家储能厂商亦向记者表达了外界因成本大幅下降而对储能发展信心大增的观点,认为这给行业整体带来利好。但具体到微观的厂商个体,并非如许多券商所预期的那样全是“好消息”。价格下跌不一定会带来量的提升,而量的提升也未必会带来利润的增长。

电化学储能的产业链中,包含了电池组、PCS(储能变流器)、系统集成等多个不同的环节。对于这些厂商中的很大一部分而言, 除了应对技术上的“内卷”,他们接下来还需在价格上做到更精准地识别和预判,并因此制定策略。

压力给到电池厂商?

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跌牵动着储能行业的神经。而多数储能厂商在被问及对自身影响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最敏感的应属电池厂商。

2021年、2022年,电池厂商连续两年的密集扩产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隐忧,也意味着他们即将直面更残酷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洗牌。

早在去年末,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就曾发出预警:2023年储能锂电池,尤其是大型280Ah储能锂电池供应商进一步增加,全市场范围出现“一芯难求”现象概率不大。但产能快速释放也带来储能锂电池产能过剩风险。

上述报告认为,一二线品牌的储能产品在性能、成本、售后、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性价比”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三四线品牌及部分新玩家将可能因产品滞销而产能过剩。如果不具备产品性能持续升级或者产能品控接轨一二线的制造能力,上述玩家或会成为本轮储能发展周期中第一批被淘汰的企业。

今年4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白皮书2023》亦发出“灵魂追问”:国内锂电的上游产能规划将于2025年达到4000GWh,会否重现当年光伏产能过剩的历史?

双登集团储能产品线总经理戴骏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尽管这个消息会造成上游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但是对于许多电芯制造企业,特别是电池系统集成企业是利好的。因为当原材料价格往下走时,根据目前许多项目采取的价格联动机制,最后的成交价也会有相应的调整。比如,五月份中标、八月份进货,如果这时锂价降了,进货价也会据此下调。

“目前,大部分的电池厂对于进料比较小心,都是以销来进料,如果控制精准,那么原材料降价对企业的利润影响不大。从去年底到今年,这方面的利润是比以前要好的。怕的是有些企业‘投资未来’,在投标的时候就把电池未来降价的空间也算进去。在非正常的情况下,投了过低的价格,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戴骏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他还表示,作为老牌的电池厂商,双登的风格较为稳健,目前没有发生过因锂价波动剧烈而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协议或长协无法履约的情况,但部分企业如果追求较高的业绩增长,可能会采取较为激进的报价策略,为后续经营埋下隐患。

那么,当前多数投资方是否遵循“价低者得”的逻辑?戴骏称,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下游客户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即是否能达到“及格线”,如果满足了再看价格。越成熟的客户往往越追求性价比,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客户。

鹏辉能源副总经理、技术专家吴候福在近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原材料的降价的确给企业带来一定成本和报价的顾虑。“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电芯生产出来交付给客户,大约需要几十天的周期。现在降幅太大,我们无法预估几十天后的价格。这时候,我们会尽量跟下游客户去反映和协商,同时加强自身的价格风险管控。”

放眼未来,许多企业人士认为,在原材料价格大跌、产能过剩之后,包括电池厂商在内的行业玩家激烈厮斗已经“在路上”。

天合储能储能产品研究院院长杨凯对第一财经称,现在的储能行业可以和过去的光伏行业进行类比。在经历了两轮大洗牌之后,现在剩下的光伏企业无论是在企业的管理能力、产品的控制能力,还是材料价格和迭代的快速反应能力都有了质的提升。而如今的储能行业,虽然说是“百家争鸣”,但是实际的利润率并不高,还需要投入大规模的人力和财力。由于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型,配套储能“建而不用”,因此许多投资商仍然依据投标价格而非性能指标进行决策。在此背景下,储能电池厂商面临的竞价压力不言而喻。

杨凯认为,随着储能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能够让企业从这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将是技术实力。即在保障安全“达标”的前提下,如何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出货量增长,利润或持平

碳酸锂的大幅降价,使得不少机构判断:下游储能电站的需求有望快速增长,从而使得相关厂商的出货量和利润率双双攀升。

但据第一财经记者多方了解,从行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层逻辑并不完全说得通。

谭清武表示,受制于政策要求,目前许多省市的新能源项目必须要配置储能才能并网,因此去年规划的储能规模很高。不过,因为锂价高企使得终端储能产品价格急剧攀升,导致到年底并网交付的规模没有达到规划的预期,存在很多空缺。现阶段,尽管储能的招标价格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但是很多业主和客户的反应却不是立即下单,反而是更谨慎地观望,是否会有更低的下探空间。

由于“五大六小”电力央企的“风光大基地”项目普遍要求在年底之前并网,按照建设工期的要求,5月一般是招标和交付的开始。谭清武认为,如果储能的价格持续走低,今年5月的招标量很可能会出现比去年还猛烈的集中交付期。目前,公司已经做好相关的产能匹配方案,并与客户沟通价格联动机制衔接。

由于目前储能产业链的各环节普遍挤满了竞争者,因此即便终端需求有了提升,具体到储能厂商个体而言未必就能分到多少订单。同时,出货量的提振,也未必带来利润的上升。

科士达产品总监黎志荣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产能过剩的状态下,储能行业“磕价格”的威胁一直存在。对于PCS厂商而言,锂价波动的影响没有电池厂商和系统集成厂商那么大,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市场空间和竞争对手不及后两者。一般而言,PCS在整个储能系统里的占比不超过七到八个点。由于系统成本降低,投资规模也会相应扩大,因此PCS厂商的市场空间也会更大,争取更多的出货。不过,黎志荣也表达了对于国内储能“低价竞争”的担忧,他认为公司的盈利压力主要还需依靠海外市场来缓解。

多家头部储能电池集成商对记者表示,尽管其预计储能产品出货量有望大幅增长,但上游储能电池降价很快就会传导到下游客户端,储能系统集成商的利润率基本保持不变。

“锂价的持续下跌,带动客户期望的心理价位下降,再加上现在厂商的竞争都很激烈,所以这对于提升利润不一定有太大的帮助。降价之前,很多厂商为了抢订单即使不赚钱也要做,现在相对可以赚一点或是不亏了。就我们的感受而言,去年延期交付的储能项目客户现在普遍希望把握住这个时间节点,不再等待。而在报价策略上,我们也在努力贴近实时的市场情况尽量做到平衡。大家都是拿着年底的价格预期去投现在的项目,可以想象这里面的竞争和风险有多大。”科华数能技术中心总经理曾春保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